出处: 苏轼晁错论

事至而循循焉欲去之,使他人任其责,则天下之祸,必集於我。

喜欢 () 热度: 标签:
"事至而循循焉欲去之,使他人任其责,则天下之祸,必集於我。"解释
 《晁错论》为苏轼在宋仁宗嘉佑五年至六年(1060—1061年)写就并呈与朝廷的文章之一。《晁错论》的具体写作时间有两种说法:其一认为本文写于宋仁宗嘉佑五年,是在制科考试前所上二十五篇《进论》之一;另一种说法认为该作品写于嘉祐六年,是苏轼在制科考试中的一篇应试文章。
事至而循循焉欲去之,使他人任其责,则天下之祸,必集於我。上一句
吾发之,吾能收之,然后有辞於天下。
事至而循循焉欲去之,使他人任其责,则天下之祸,必集於我。下一句
昔者晁错尽忠为汉,谋弱山东之诸侯,山东诸侯并起,以诛错为名;
事至而循循焉欲去之,使他人任其责,则天下之祸,必集於我。全诗
事至而循循焉欲去之,使他人任其责,则天下之祸,必集於我。作者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 ► 苏轼的诗

猜你喜欢

国治而后天下平。

喜欢 () 热度:0℃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喜欢 () 热度:0℃

春来还为个般愁,瘦损宫腰罗带剩。

喜欢 () 热度:0℃

正是佳期期未定。

喜欢 () 热度:0℃

手挼梅蕊寻香径。

喜欢 () 热度:0℃

小颦微笑尽妖绕,浅注轻匀长淡净。

喜欢 () 热度:0℃

一缕斜红临晚镜。

喜欢 () 热度:0℃

琼酥酒面风吹醒。

喜欢 () 热度:0℃

若比银河路更遥。

喜欢 () 热度:0℃

柳外行人回首处,迢迢。

喜欢 () 热度:0℃
晁错论赏析

  苏轼在其人物史论中写了大量的翻案文章,立意新颖深刻,高远幽邃。治国之策,行事之则;爱民之心,嫉恶之恨;他人之思,自我之省,都别出新见,发人之所未见,启人之所未思。晁错曾提出“削藩”建议,后被汉景帝所杀。“晁错之死,人多叹息”,苏轼却翻空出奇,以独特的视角,一家之言,阐述了晁错受祸原因,提出了仁人君子、豪杰之士应“出身为天下犯大难,以求成功”的主张。  文章开篇为泛泛概说:“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起句看似虚写,实则却在暗说汉景帝时国泰民安中隐含着的诸侯之患。接着,作者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