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孝孺的诗词作品(共342篇)
- 豫让论
- 鹦鹉
- 画梅
- 吊李白
- 江山万里图
- 闲居感怀(九首)
- 绝命词
- 勉学诗其十二
- 再次石镜精舍会集韵其一
- 题山水隐者
- 题严子陵
- 蕨箕行
- 爱日堂
- 读书斋
- 勉学诗其五
- 沧州趣为台城赵生孝礼题
- 许氏龟岩行
- 次危纪善五十韵倍成千字献蜀王
- 勉学诗其二十一
- 勉学诗其十三
- 勉学诗其十四
- 荷花渚禽
- 谈诗其一
- 宿夹江寺
- 蜀府遇夏时教谕次韵叙德言怀
- 追次文公先生岁莫燕集韵其一
- 近述基命录粗载三代帝王宽厚之政以寓忠爱之私幸彻睿览过蒙赐诗宠褒词高旨远复增惭荷谨依韵略陈情以谢万一云
- 新栽柏为瓠蔓所缠令诸生披解以遂生意有作
- 题画
- 游峨眉山纪行其十
- 入山后览定水仰山二上人并吴讲师次予发成都绝句韵因复次韵述事言怀其二
- 入山后览定水仰山二上人并吴讲师次予发成都绝句韵因复次韵述事言怀其三
- 入山后览定水仰山二上人并吴讲师次予发成都绝句韵因复次韵述事言怀其四
- 入山后览定水仰山二上人并吴讲师次予发成都绝句韵因复次韵述事言怀其五
- 入山后览定水仰山二上人并吴讲师次予发成都绝句韵因复次韵述事言怀其六
- 入山后览定水仰山二上人并吴讲师次予发成都绝句韵因复次韵述事言怀其七
- 入山后览定水仰山二上人并吴讲师次予发成都绝句韵因复次韵述事言怀其八
- 入山后览定水仰山二上人并吴讲师次予发成都绝句韵因复次韵述事言怀其九
- 入山后览定水仰山二上人并吴讲师次予发成都绝句韵因复次韵述事言怀其十
- 次韵写怀送叔贞之成都十七首其一
- 次韵写怀送叔贞之成都十七首其二
- 次韵写怀送叔贞之成都十七首其三
- 次韵写怀送叔贞之成都十七首其四
- 次韵写怀送叔贞之成都十七首其五
- 次韵写怀送叔贞之成都十七首其六
- 次韵写怀送叔贞之成都十七首其七
- 次韵写怀送叔贞之成都十七首其八
- 次韵写怀送叔贞之成都十七首其九
- 次韵写怀送叔贞之成都十七首其十一
- 次韵写怀送叔贞之成都十七首其十二
- 次韵写怀送叔贞之成都十七首其十三
- 次韵写怀送叔贞之成都十七首其十四
- 次韵写怀送叔贞之成都十七首其十五
- 次韵写怀送叔贞之成都十七首其十六
- 次韵写怀送叔贞之成都十七首其十七
- 感旧其二
- 感旧其六
- 感旧其七
- 别母舅哭外舅郑公其一
- 别母舅哭外舅郑公其二
- 别母舅哭外舅郑公其三
- 中秋对月其一
- 题汉中三寺佛放光
- 蜀相像
- 买臣妻墓
- 二乔观书
- 王节妇
- 郑义门
- 彭山道中
- 客至
- 闻卢原质表兄廷试探花郎授编脩喜而寄之
- 送义乌龚叔安给事归省其一
- 送义乌龚叔安给事归省其二
- 牧牛图
- 奉试灵芝甘露论
- 试院偶题其一
- 试院偶题其二
- 试院偶题其三
- 次韵谢蜀王六首其一
- 次韵谢蜀王六首其二
- 次韵谢蜀王六首其三
- 次韵谢蜀王六首其四
- 次韵谢蜀王六首其五
- 次韵谢蜀王六首其六
- 侍世子奉献蜀王十首其一
- 侍世子奉献蜀王十首其二
- 侍世子奉献蜀王十首其三
- 侍世子奉献蜀王十首其四
- 览以德用中二友和东坡喜雨之作
- 邻父携酒相饮
- 杂诗四首其二
- 再和并简林嘉猷
- 奉怀太史公用尽字韵
- 宋五公其一李文靖公
- 题李白观瀑布图
- 宋五公其五司马温公
- 海米行
- 又送叔贞之成都
- 题李白对月饮图
- 勉学诗其十八
- 勉学诗其二十三
- 勉学诗其八
- 喜脩德汝器二君子偕嘉猷秀才至二首其一
- 家兄寄中秋会饮诗因分韵述怀以荅
- 次王仲缙感怀韵十首兼呈张廷壁其十
- 次郑好义见贻韵其五
- 杨柳渡
- 次脩德杂诗韵其二
- 勉学诗其七
- 送郑叔贞之成都
- 二虫吟
- 勉学诗其四
- 次王仲缙感怀韵十首兼呈张廷壁其七
- 次王仲缙感怀韵十首兼呈张廷壁其六
- 再次上巳约友登南楼前韵
- 乙丑中秋在石镜精舍同士友玩月后二日家兄寄示会饮分韵诸诗览之怅然叹不得与因奉次来韵兼东郑君好义其三
- 杂诗四首赠林嘉猷其四
- 閒居感怀十七首其十
- 乙丑中秋在石镜精舍同士友玩月后二日家兄寄示会饮分韵诸诗览之怅然叹不得与因奉次来韵兼东郑君好义其四
- 过溁阳
- 讯疟
- 次郑好义见贻韵其四
- 次郑好义见贻韵其三
- 偶尔遣意奉呈同学诸君子及示叔贞秀才
- 再次石镜精舍会集韵其二
- 閒居感怀十七首其十一
- 初冬雨中独坐
- 斑竹图
- 再次石镜精舍会集韵其三
- 羲之笼鹅图
- 题童贤母卷后
- 上巳约友登南楼
- 题信可时经历熨帛图
- 斋殿观书恭侍间燕且承赐文嘉劳无任感服谨赋诗一首以抒下情
- 閒居感怀十七首其九
- 竹
- 次郑好义见贻韵其一
- 閒居感怀十七首其三
- 脩德惠枯木图次韵其一
- 见梅
- 閒居感怀十七首其十三
- 閒居感怀十七首其四
- 道者扇
- 脩德惠枯木图次韵其四
- 脩德惠枯木图次韵其二
- 谈诗其二
- 马
- 送谢生因奉寄
- 墨菊其二
- 脩德惠枯木图次韵其三
方孝孺,字希直,又字希古,台州府宁海人。父亲方克勤,是洪武年间的一名奉公守法的官吏,在《明史·循吏》中自有传记。方孝孺年幼时十分机警敏捷,两眼炯炯有神,每天读书超过一寸厚。乡亲们称他为“小韩愈”。成年后跟着宋濂学习,宋濂的门生中的知名文人都不及他。就连前辈的胡翰,苏伯衡也自认不如。方孝孺反而轻视文辞写作的学问,常以宣明仁义治天下之道、达到时世太平为己任。他曾因病卧床,家中粮食断绝。仆人将情况向他报告,他笑着说:“古人三十天仅进食九次,贫穷困扰何止我家啊!”父亲方克勤因“空印”事获罪而被处死,他扶持灵柩归乡安葬,哀情感动了行路的人们。
方孝孺步入仕途
洪武十五年(1382年),因吴沉、揭枢的推荐,被朱元璋召见。朱元璋欣赏他举止就庄严肃,对皇太子朱标说:“这是一个品行端庄的人才,你应当一直用他到老。”随后按照礼节送他回家。后来,被仇家连带举发,逮捕到京,朱元璋在案卷上看到他的名字,便释放了他。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又因为别人的推荐被召到宫廷。朱元璋说:“现在还不是任用方孝孺的时候。”授予其汉中教授之职,每天给众儒学生员讲学,毫不倦怠。蜀献王朱椿听说方孝孺的贤名,聘请他当世子的教师。他每次见面,就向世子陈说道德。蜀献王以特殊的礼遇表示对他的敬重,把他读书的庐舍命名为“正学”。
到朱允炆即位,征召他任翰林侍讲。第二年又升调他做诗讲学士,国家重大的政事皇帝都要向他询问。朱允炆喜欢读书,每当碰上疑难,就召见他让他讲解。朱允炆临朝,百官奏事,决定群臣的面议可否施行时,朱允炆有时命令方孝孺趋身屏风之前批答文书。当时修撰《太祖实录》以及《类要》诸多典籍,方孝孺都担任总裁。更定职官制度时,方孝孺的官职改为文学博士。燕王朱棣起兵南下,朝廷议定讨伐,诏令、檄文皆出于方孝孺的手笔。
方孝孺辅佐建文
建文三年(1401年),燕军攻掠大名府。朱棣听到齐泰、黄子澄已经奔窜的消息,上书请求朱允炆命盛庸、吴杰、平安诸将停止军事行动。方孝孺建议:“燕军长期驻扎在大名府,天气暑热降雨,他们应该会不战自疲。火速命令辽东诸将进入山海关,进攻永平府,真定府诸将过卢沟桥直捣北平,燕王他一定回军救援。我方以大量军队追随燕王之后,可以取得擒拿他的结局。现在他的奏事文书恰好送到,应暂且给以答覆,文书往返时间超出一月,就会使得他的将士心 意懈怠。我方商定合击的态势,进而消灭燕军,就不会很费事了。”朱允炆表示赞同,命令方孝孺起草诏书,派遣大理寺少卿薛岩乘车马疾行,答覆燕王,完全赦免燕王的罪行,让他罢兵回归自己的属地。又写下传布的谕旨数千字交给薛岩,拿到燕军之中,秘密散发给众将士。薛岩到燕军中,他将谕旨藏匿起来,不敢出示给将士们,燕王也没有尊奉诏令。
建文三年(1401年)五月,吴杰、平安、盛庸派遣军队扰乱燕军粮饷运输线。朱棣又派遣指挥武胜上书朱允炆,申诉以前的请求。朱允炆想要应允,方孝孺说:“此时若停止军队作战,以后就难以再次凋动集中了,愿皇上不要被燕王所迷惑。”朱允炆便杀了武胜来,拒绝朱棣的请求。不久,燕兵抢掠了沛县,烧毁粮船。这时候,讨伐河北的军队疲乏无功,而德州运送粮饷的道路又被断绝,方孝孺以此深感忧虑。由于朱棣的世子朱高炽性情仁厚,他的弟弟朱高煦则狡狯谲诈,又得到朱棣的宠爱,曾想夺取世子的地位,方孝孺谋划用计策离间他们,造成他们内部变乱。于是将这一建议禀报朱允炆,派遣锦衣卫千户张安携带着有皇帝玺印的书信,前往北平赐予燕世子。世子收到书信没有启封,连同张安一起送往燕王军前,方孝孺的离间计谋无法实行。
建文四年(1402年)五月,燕军到达江北,朱允炆下诏征集各地军队。方孝孺说:“事情太紧迫了。派人前去以割地向燕王作许诺,拖延几天,东南一带征募的军队会渐渐汇集,北方军队不善于驾舟操揖,决战于江上,胜负还是难见分晓的。”朱允炆派遣燕王的堂姐庆成郡主前往燕王军中,陈述割地议和的条件,燕王不听。朱允炆命众将调集水军于江上,而陈瑄率战舰投降了朱棣,燕军便渡过了长江,时间是六月乙卯日。朱允炆忧虑畏惧,有人劝他前往别的地方,图谋复兴。方孝孺坚决请求守卫南京城池以待援军,即使事不成功,也应为社稷而死。乙丑日,金川门大开,燕军入城,朱允炆自焚。这一天,方孝孺也被抓进了监狱。
方孝孺被诛灭族
当初,朱棣率军从北平出发时,姚广孝把方孝孺托付给朱棣,说;“南京城攻下之日,他一定不投降,希望不要杀他。杀了方孝孺,天下的读书种子就灭绝了。”朱棣点头应承。
至此,朱棣想要方孝孺起草即位诏书。方孝孺被召到朝廷,悲切哀恸的声息响遍大殿的台上台下。朱棣走下卧榻慰问他说:“先生不要自取忧苦,我的打算只是想要仿效周公辅佐成王的方式。”方孝孺问:“周成王在哪里?”朱棣答:“他自焚而死。”方孝孺又问:“为什么不立成王的儿子?”朱棣说:“国家有赖于成年的君王。”方孝孺说:“为什么不立成王的弟弟?”朱棣答道:“这是我们朱家的事。”回头示意左右侍者授予方孝孺纸笔,说道:“诏示天下,非得由先生您来起草不可。”方孝孺把笔掷到地上,边哭边骂道:“死就死了罢,诏书我绝不能起草。”朱棣发怒,命令将方孝孺车裂于街市。建文四年六月二十五日(1402年7月25日),方孝孺慷慨赴死,作绝命之词说道:“上天降下战乱忧患啊,谁知道其中的缘由,奸邪的臣子如了愿啊,求取国柄耍弄计谋。忠正的臣子愤怒悲怨啊,血泪淌流;以此血泪为君殉葬啊,还有什么企求?呜呼哀哉的悲鸣啊,大概不是我的怨尤。”时年四十六岁。他的门生、德庆侯廖永忠的孙子廖镛与其弟廖铭收拾他的遗骨,掩埋在聚宝门外的山上。
方孝孺有位兄长方孝闻,他致力学问,举止淳厚,先于方孝孺去世。弟弟方孝友与方孝孺一同赴刑场,也赋诗一首而死。妻子郑氏及两个儿子中宪、中愈事先自缢身亡,两个女儿跳进秦淮河溺死。
方孝孺的著作从此也被列为禁书,永乐年间凡藏书者皆为死罪。但是,仍有人冒死藏之,如《侯城集》等,使方孝孺的文章得以传世。
方孝孺身后之事
朱高炽即位后,吩咐礼部:“建文朝众臣,已遭处决示众。他们的家属沦为官籍奴仆者,都释放为民,发还他们田地。其外亲戍边者,只留下一人于戍守之处,其余释放还乡。”
万历十三年(1558年)三月,释放因方孝孺获罪而被贬谪守边者的后裔,浙江、江西、福建、四川、广东共有一千三百多人。然而方孝孺一家死绝,无后代,惟有方克勤之弟方克家有儿子名孝复。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方孝复曾上书皇帝,请求减损信国公汤和增收的宁海县的赋税,被贬谪戍守庆远卫,因编入军籍,在诛灭方孝孺“十族”时得以免死。方孝复的儿子方琬,后来也获释为民。
明世宗时,松江人俞斌自称是方孝孺的后裔,一时士大夫们都相信了他的话,还为此纂成《归宗录》。不久方氏觉察到其中的虚假,告到官府,才了结此事。明神宗初年,有诏旨褒扬、编录建文朝的忠臣,在南京建起表忠祠,被旌表者,徐辉祖为首,其次就是方孝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