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贽的诗词作品(共122篇)
- 独坐
- 云中僧舍芍药其二
- 入山得焦弱侯书有感
- 富莫富于常知足
- 读书乐
- 十八罗汉游戏偈
- 读刘禹锡金陵怀古
- 观涨
- 恨菊
- 云中僧舍芍药其一
- 十八罗汉漂海偈
- 士龙携二孙同弱侯过余解粽其一
- 赋松梅其二
- 立春喜常融二人至其一
- 又观梅
- 郑子玄不顾雨雪之难走潞河欲寻旧交予惧其或有嗟来也故作诗三章以慰其行其一
- 太白楼其二
- 寓武昌郡寄真定刘晋川先生其一
- 岁暮过胡南老其一
- 岁暮过胡南老其四
- 过武城其二
- 初到石湖
- 古道通三晋
- 却寄其四
- 喜杨凤里到摄山其一
- 同周子观洞龙梅
- 湖上红白梅盛开戏题
- 赠周山人
- 牡丹时其一
- 牡丹时其二
- 喜杨凤里到摄山其二
- 山中得弱侯下第书
- 中州第一程
- 咏史其一
- 咏史其二
- 咏史其三
- 却寄其一
- 却寄其二
- 却寄其三
- 哭陆仲鹤其一
- 哭陆仲鹤其二
- 九日坪上其一
- 九日坪上其二
- 九日坪上其三
- 除夕道场即事其一
- 除夕道场即事其二
- 除夕道场即事其三
- 闭关
- 元宵
- 哭怀林其一
- 哭怀林其二
- 哭怀林其四
- 哭怀林其三
- 晋阳怀古
- 过雁门其一
- 过雁门其二
- 渡桑间
- 初至云中
- 赠两禅客
- 得上院信
- 重来山房赠马伯时
- 至日自讼谢主翁
- 朔风谣
- 题绣佛精舍
- 哭耿子庸其一
- 哭耿子庸其二
- 哭耿子庸其三
- 士龙携二孙同弱侯过余解粽其二
- 士龙携二孙同弱侯过余解粽其三
- 士龙携二孙同弱侯过余解粽其四
- 自武昌渡江宿大别
- 晓行逢征东将士却寄梅中丞
- 晚过居庸
- 九日至极乐寺闻袁中郎且至因喜而赋
- 元日极乐寺大雨雪
- 雨中塔寺和袁小修韵
- 读羊叔子劝伐吴表
- 榼山寺夜坐
- 岁暮过胡南老其二
- 岁暮过胡南老其三
- 琉璃寺
- 赴京留别云松上人
- 望鲁台礼谒二程祠
- 宿吴门其一
- 宿吴门其二
- 同深有上人看梅
- 寓武昌郡寄真定刘晋川先生其三
- 寓武昌郡寄真定刘晋川先生其四
- 寓武昌郡寄真定刘晋川先生其五
- 寓武昌郡寄真定刘晋川先生其六
- 寓武昌郡寄真定刘晋川先生其七
- 寓武昌郡寄真定刘晋川先生其八
- 塞上吟
- 赋松梅其一
- 郑子玄不顾雨雪之难走潞河欲寻旧交予惧其或有嗟来也故作诗三章以慰其行其二
- 郑子玄不顾雨雪之难走潞河欲寻旧交予惧其或有嗟来也故作诗三章以慰其行其三
- 夜半闻雁其三
- 庄纯夫还闽有忆其三
- 庄纯夫还闽有忆其二
- 薜萝园宴集赠鸥江词伯
- 薙发其二
- 偈二首答梅中丞其二
- 谒关圣祠
- 闲步
- 立春喜常融二人至其二
- 薙发其一
- 庄纯夫还闽有忆其一
- 夜半闻雁其二
- 送郑子玄兼寄弱侯
- 哭黄宜人其四
- 哭贵儿其一
- 哭贵儿其二
- 哭贵儿其三
- 哭黄宜人其二
- 南池二首其一
- 赠利西泰
- 太白楼 其一
- 寓武昌郡寄真定刘晋川先生 其二
- 九日同袁中夫看菊寄谢主人
- 哭耿子庸 其四
- 庄纯夫还闽有忆 其四
- 重过曾家
李贽于明世宗嘉靖六年(1527年11月23日)农历十月廿六日出生于福建泉州府南门外。其祖先是元朝以后迁来福建。李贽幼年丧母,随父读书,学业进步迅速。自幼倔强,善于独立思考,不信回教,不受儒学传统观念束缚,具有强烈的反传统理念。他在社会价值导向方面,批判重农抑商,扬商贾功绩,倡导功利价值,符合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要求。
李贽12岁就写出《老农老圃论》,把孔子视种田人为“小人”的言论大大挖苦了一番,轰动乡里。26岁中举人 。30岁至45岁为官,先后任河南辉县教谕、南京国子监博士、北京国子监博士、 北京礼部司务、南京刑部员外郎和郎中,最后出任云南姚安知府。
万历九年(1581年),李贽从云南辞职回家到湖北黄安,住在朋友耿定理家,撰写一些读史的文章,并教授耿家子弟。李贽倡导绝假纯真、真情实感的“童心说”。李贽在麻城还多次讲学,抨击时政,针砭时弊,听任各界男女前往听讲,并受到热烈的欢迎。
万历十二年(1584年),耿定理去世,他移居麻城。第二年派人送家眷回泉州,自己一人住在麻城芝佛院,致力于读书、讲学和著述,历十多年,完成《初潭集》《焚书》等著作。收入《童心说》《赞刘谐》、《何心隐论》及与道学家耿定向反复论辩而撰写《答耿中丞》《答耿司寇》等书答、杂述、读史短文和诗共6卷。揭露道学家们的伪善面目,反对以孔子的是非观为是非标准,批判的锋芒直指宋代大理学家周敦颐、程颢、张载、朱熹。
万历十六年(1588年)夏天,李贽为芝佛院的常住客户和职业作家。书写到高兴处,索性剃发留须,故意摆出一副“异端”面目,俨然是个搞学术的老和尚,如此便是10年。工部尚书刘东星亲自接他去山东写作;历史学家焦竑替他主持新书发布会;文坛巨子袁氏三兄弟跑到龙湖陪他一住三个月;意大利传教士利马窦和他进行了三次友好的宗教交流;全国各大城市轮流邀请他去做访问学者。李贽一开坛讲学,不管哪座寺庙,还是深山老林,和尚、樵夫、农民、甚至连女子也勇敢地推开羞答答的闺门,几乎满城空巷,都跑来听李贽讲课。一下子,李贽成了横扫儒、释、道的学术明星。这对传统思想造成了强烈的冲击,被当地的保守势力视为“异端”、“邪说”,群起围攻,要把他驱逐出境。李贽旗帜鲜明宣称自己的著作是“离经叛道之作”,表示:“我可杀不可去,头可断面身不可辱”,毫不畏缩。
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李贽应巡抚梅国桢之请
往山西大同,著《孙子参同》,修订《藏书》。秋,到北京,住在西山极乐寺,撰成《净土诀》,次年春天到南京,将自己的零星著作汇成《老人行》,并再度研究《易》,撰写《易因》,最后编订其巨著《藏书》。《藏书》共68卷,系纪传体史论,论述战国至元亡时历史人物约800人,对历史人物作出了不与传统见解苟合的评价,旨在反对儒学。如他赞扬秦始皇是“千古一帝”,武则天是“政由己出,明察善断”的“圣后”。
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在山东济宁编成《阳明先生道学抄》、《阳明先生年谱》。
万历三十年(1602年),礼部给事中张问达秉承首辅沈一贯的旨意上奏神宗,攻讦李贽。最终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罪名在通州逮捕李贽,并焚毁他的著作。李贽入狱后,他坦然说道:“名山大壑登临遍,独此垣中未入门。病间始知身在系,几回白日几黄昏。”后来听说朝廷要押解他回福建原籍,他感慨地说:“我年七十有六,死以归为?”三月十五日,李贽留下一偈:“壮士不忘在沟壑,烈士不忘丧其元。”以剃发为名,夺下理发师的剃刀割断自己的喉咙而死,享年76岁。死后,马经纶把他收葬于北京通州北门外马寺庄迎福寺侧(现北京通州西海子公园内),今墓地尚在,被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
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李贽的学生汪可受,以及梅掌科、苏侍御捐银钱为其树碑。据说“卓吾血流二日以殁,惨闻晋江,士庶甚闵,于晋江西仑作温陵先师庙,颇奉香火,后毁于兵燹。”
在1974年的批林批孔运动中,李贽又被当作尊法反儒的英雄,加以推崇,他的著作被划归“法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