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

喜欢 () 热度: 标签: 乡人
"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解释
明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宋濂告老还乡的第二年,应诏从家乡浦江(浙江省浦江县)到应天(今江苏南京)去朝见同乡晚辈马君则前来拜访,宋濂写了这篇序,介绍自己的学习经历和学习态度,勉励他人勤奋学习,成为朱元璋时,正在太学读书的同德才兼备的人。
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上一句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
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下一句
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
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全诗
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作者
宋濂

宋濂,初名寿,字景濂,号潜溪,别号龙门子、玄真遁叟等,汉族。祖籍金华潜溪,后迁居金华浦江。元末明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思想家,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又与章溢、刘基、叶琛并称为“浙东四先生”。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学者称其为太史公、宋龙门。宋濂自幼多病,且家境贫寒,但他聪敏好学,号称“神童”。曾受业于闻人梦吉、吴莱、柳贯、黄溍等人。元末辞朝廷征命,修道著书。明初时受朱元璋礼聘,被尊为“五经”师,为太子朱标讲经。洪武二年,奉命主修《元史》。累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时朝 ► 宋濂的诗

猜你喜欢

却忆平生知子时,侍郎举族住京师。

喜欢 () 热度:0℃

鼐旋仕京师,而子颍亦人蜀,皆不得见。

喜欢 () 热度:0℃

鼐故不善诗,尝漫咏之以自娱而已,遇先生于京师,顾称许以为可,后遂与交密。

喜欢 () 热度:0℃

引用前两句时,原文应为奔流到海不复回,错引成了丹徒王禹卿先生,少则以诗称于丹徒,长人京师,则称于京师。

喜欢 () 热度:2℃

我时隔京师,想见姣人僚。

喜欢 () 热度:0℃

无端桴鼓扰京师,犹记昌陵鼎盛时。

喜欢 () 热度:0℃

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

喜欢 () 热度:0℃

寸寸山河寸寸金,侉离分裂力谁任,

喜欢 () 热度:0℃

合阳城外遇乡人,一声红豆春衫湿。

喜欢 () 热度:2℃

痛自京师沦,王纲亦陵替。

喜欢 () 热度:0℃
送东阳马生序赏析

  在这篇赠序里,作者叙述个人早年虚心求教和勤苦学习的经历,生动而具体地描述了自己借书求师之难,饥寒奔走之苦,并与太学生优越的条件加以对比,有力地说明学业能否有所成就,主要在于主观努力,不在天资的高下和条件的优劣,以勉励青年人珍惜良好的读书环境,专心治学。全文结构严谨,详略有致,用对比说理,在叙事中穿插细节描绘,读来生动感人。  全文分三大段。  第一段写自己青少年时代求学的情形,着意突出其“勤且艰”的好学精神。内中又分四个层次。第一层从借书之难写自己学习条件的艰苦。因家贫无书,只好借书、抄书,尽管天大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