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苏轼刑赏忠厚之至论

古者赏不以爵禄,刑不以刀锯。

喜欢 () 热度:0℃ 标签:
"古者赏不以爵禄,刑不以刀锯。"解释

诗句的写作背景

《刑赏忠厚之至论》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在宋嘉祐二年(1057年)应礼部试而写的文章。主考官欧阳修认为此文脱尽五代宋初以来的浮靡艰涩之风,十分赏识,曾说“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老夫当避此人,放出一头地”。文章以忠厚立论,援引古仁者施行刑赏以忠厚为本的范例,阐发了儒家的仁政思想。文章说理透彻,结构严谨,文辞简练而平易晓畅。

诗句的注释

刀锯(Dao Ju ) : 1.刀和锯。古代刑具。亦代指刑罚。 2.刀和锯。特指施宫刑之用具。借指施宫刑。 3.刀和锯。泛指木工工具。

不以(bù yǐ ) : 1.不为,不因。2.不用;不靠。3.无论;不管。

古者赏不以爵禄,刑不以刀锯。上一句
故仁可过也,义不可过也。
古者赏不以爵禄,刑不以刀锯。下一句
赏之以爵禄,是赏之道行于爵禄之所加,而不行于爵禄之所不加也。
古者赏不以爵禄,刑不以刀锯。全诗
古者赏不以爵禄,刑不以刀锯。作者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 ► 苏轼的诗

猜你喜欢

忍弃不以教,携归事樵牧。

喜欢 () 热度:0℃

七十还印绶,不以名教轻。

喜欢 () 热度:0℃

刑人皆得辜,不以尤地脉。

喜欢 () 热度:0℃

南阳太守自引咎,不以天时为怨尤。

喜欢 () 热度:0℃

今将蒿芹荐俎豆,定亦不以微薄遗。

喜欢 () 热度:0℃

颍州相公秉道德,一见不以论高卑。

喜欢 () 热度:0℃

如何今日行,不以含枕随。

喜欢 () 热度:0℃

不以髯边雪,而忘句里春。

喜欢 () 热度:0℃

小范登庸面稍腴,惟公不以位为娱。

喜欢 () 热度:0℃

希夷不以山分客,太傅曾将墅乞甥。

喜欢 () 热度:0℃
刑赏忠厚之至论赏析

策论是国家向知识分子寻求关于某某问题之对策的一种形式。这篇文章虽然是考卷,却并非应付考试,也没有刻意推测考官喜欢什么,思考的问题也相当深刻。一个看起来似乎很枯燥的题目,作者却说得有声有色,好像早就成竹在胸,完全没有一般试卷的战战兢兢揣摩谄媚讨好之相,就是在平常时刻,风清月白,灵思忽至所得之文,也不过如此。如果不说是策论,读者是想不到它只是一纸试卷的。区区六百言,读起来有青铜之音。苏轼的这篇策论,至今令人激动的依然是它自由思想的魅力。此文曾经引发一个著名的典故,在文中,东坡写道:“当尧之时,皋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