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凉枕簟已知秋,更听寒蛩促机杼。

喜欢 () 热度: 标签: 知秋
"夜凉枕簟已知秋,更听寒蛩促机杼。"解释
  这首词创作于公元1094年(宋哲宗绍圣元年)八月。是时,作者由定州贬往英州(未至,又贬)、惠州。途中,经江西虔州。八月七日上惶恐滩,抵虔州,登郁孤台,夜宿造口。三更半夜,被雨惊醒。即历史陈迹,怀思古幽情,陈处境之凄凉,寄兄弟之深情。
夜凉枕簟已知秋,更听寒蛩促机杼。上一句
惊破梦魂无觅处。
夜凉枕簟已知秋,更听寒蛩促机杼。下一句
梦中历历来时路。
夜凉枕簟已知秋,更听寒蛩促机杼。全诗
夜凉枕簟已知秋,更听寒蛩促机杼。作者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 ► 苏轼的诗

猜你喜欢

漫闻天籁知秋远,共酌霞觞坐夜阑。

喜欢 () 热度:0℃

莫道春来便归去,江南虽好是他乡。

喜欢 () 热度:0℃

春风一夜到衡阳,楚水燕山万里长。

喜欢 () 热度:0℃

三峡猿声偏入夜,千岩枫叶早知秋。

喜欢 () 热度:3℃

才因藻镜知秋水,胎本明珠产夜光。

喜欢 () 热度:0℃

此日登楼人尽醉,谁知秋色在陶家。

喜欢 () 热度:0℃

曲罢不知青海月,徘徊犹作汉宫看。

喜欢 () 热度:0℃

天山雪后北风寒,抱得琵琶马上弹。

喜欢 () 热度:0℃

恭人当远别,思念畏寅送。

喜欢 () 热度:0℃

歌泣不成天已暮,悲风日夜起江生。

喜欢 () 热度:0℃
木兰花令·宿造口闻夜雨寄子由才叔赏析

  这首词的上片写夜半惊魂,向弟弟子由袒露如秋凉之离情苦,下片为路途上的美好回忆。全词点化运用前人词句,巧妙传达了思弟之离情苦。寓情于景,于物有情;如夜凉知秋,如寒蛩促机;朴中见真,实中见情。然而,仍不免有“惊魂未定”,“岂谓天幸,得存此生”的余悸潜于词中。  上片写夜半惊魂,向子由袒露如秋凉之离情苦。词是从“梧桐叶上三更雨”写起的。他巧妙地点化运用了唐代温庭筠《更漏子》词来抒发其贬怨离情的。词是这样写的:“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无独有偶。也正是夜半三更,一场秋雨,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