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苏洵辨奸论

然不忮不求,与物浮沉。

喜欢 () 热度:56℃ 标签: 浮沉议论
"然不忮不求,与物浮沉。"解释

诗句的写作背景

1069年,王安石开始推行新法,遭到保守人士的反对。保守派为打击王安石,传出了这篇文章,并署名为已死去的苏洵,借以闲适作者早在王安石变法之前就“见微知著”,预见到他得志必为奸。《辨奸论》是否是苏洵所作,学术界有不同的观点。

诗句的注释

浮沉(fú chén ) : 随波逐流。比喻追随世俗。《史记.卷一二四.游侠传.序》:「岂若卑论侪俗,与世沉浮而取荣名哉!」金.元好问〈石州幔.击筑行歌〉词:「从渠里社浮沉,枉笑人间儿女。」比喻盛衰。南朝宋.王僧

古文观止(gǔ wén guān zhǐ ) : 总集名。清代康熙年间吴楚材、吴调侯编选。十二卷。收录先秦至明代散文、骈文作品二百二十二篇,在民间流传广泛,影响深远。

议论(yì lùn ) : 批评讨论。《三国演义.第一○八回》:「恪恐人议论,先搜求众官将过失,轻则发遣边方,重则斩首示众。」《文明小史.第四九回》:「许多人围著他,撑著眼睛,东一簇,西一簇的纷纷议论。」近评

然不忮不求,与物浮沉。上一句
以吾观之,王衍之为人,容貌言语,固有以欺世而盗名者。
然不忮不求,与物浮沉。下一句
使晋无惠帝,仅得中主,虽衍百千,何从而乱天下乎?卢杞之奸,固足以败国。
然不忮不求,与物浮沉。全诗
然不忮不求,与物浮沉。作者
苏洵

苏洵(1009年-1066年),字明允,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苏洵长于散文,尤擅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有《嘉祐集》传世。 ► 苏洵的诗

猜你喜欢

浮沉无形。

喜欢 () 热度:0℃

一为浮沉隔,会合殊未央。

喜欢 () 热度:0℃

一为浮沉隔,会合殊未央。

喜欢 () 热度:0℃

山影乍浮沉,潮波忽来往。

喜欢 () 热度:0℃

堤防坚固半浮沉,姹女悲吟宁暂息。

喜欢 () 热度:0℃

世道废兴原有数,浮沉聚散亦何伤。

喜欢 () 热度:0℃

浮沉任名路,窥仰会无缘。

喜欢 () 热度:0℃

运用能随高与下,灵光且不是浮沉。

喜欢 () 热度:0℃

机閒任情性,道胜等浮沉。

喜欢 () 热度:0℃

议论到千古,慷慨吐不平。

喜欢 () 热度:0℃
辨奸论赏析

  《辨奸论》旨在诋毁王安石,竭力反对“新党”,抛开其本旨,有二点与当今相类:  其一,作者谓王安石“口诵孔老之书,身履夷齐之行,收召好名之士、不得志之人,相与造作语言,私立名字,以为颜渊、孟轲复出,而阴贼险狠,与人异趣。是王衍、卢杞合而为一人也,其祸岂可胜言哉?”王安石是否如此,且不论。但阴贼险狠如王卢之合一,代有其人,今也不鲜,这是此论给予后人的启迪之一,须警惕而“辨”。否则,其祸轻则杀身,重则祸国殃民。  其二,作者提到一种“不近人情”的现象:“衣臣虏之衣,食犬彘之食,囚首丧面,而谈诗书,此岂其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