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苏洵辨奸论

而贤者有不知,其故何也?好恶乱其中,而利害夺其外也!昔者,山巨源见王衍曰:误天下苍生者,必此人也!郭汾阳见卢杞曰:此人得志。

喜欢 () 热度:24℃ 标签: 天下得志不知有不苍生生者贤者其中卢杞议论
"而贤者有不知,其故何也?好恶乱其中,而利害夺其外也!昔者,山巨源见王衍曰:误天下苍生者,必此人也!郭汾阳见卢杞曰:此人得志。"解释

诗句的写作背景

1069年,王安石开始推行新法,遭到保守人士的反对。保守派为打击王安石,传出了这篇文章,并署名为已死去的苏洵,借以闲适作者早在王安石变法之前就“见微知著”,预见到他得志必为奸。《辨奸论》是否是苏洵所作,学术界有不同的观点。

诗句的注释

天下(tiān xià ) : 古代中国境内区域。《书经.大禹谟》:「皇天眷命,奄有四海,为天下君。」《儒林外史.第二四回》:「天下同名同姓也最多,怎见得便是我谋害你丈夫?这又出奇了!」近全国 3.寰宇,世界中国

得志(dé zhì ) : 达到自己的志愿。《易经.贲卦.象曰》:「白贲无咎,上得志也。」《文选.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故四民有业,各以得志为乐,惟达者为能通之。」近得意反潦倒,落魄

不知(bù zhī ) : 不知道、不明白。《论语.学而》:「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红楼梦.第五七回》:「直呆了五六顿饭工夫,千思万想,总不知如何是可。」不自觉。《论语.述而》:「其为人也,发愤忘食

苍生(cāng shēng ) : 比喻百姓。《书经.益稷》:「光天之下,至于海隅苍生。」《三国演义.第九三回》:「以致社稷丘墟,苍生涂炭。」明.于谦〈咏煤炭〉诗:「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近百姓,黎民也

其中(qí zhōng ) : 1.这里面;那里面。

古文观止(gǔ wén guān zhǐ ) : 总集名。清代康熙年间吴楚材、吴调侯编选。十二卷。收录先秦至明代散文、骈文作品二百二十二篇,在民间流传广泛,影响深远。

议论(yì lùn ) : 批评讨论。《三国演义.第一○八回》:「恪恐人议论,先搜求众官将过失,轻则发遣边方,重则斩首示众。」《文明小史.第四九回》:「许多人围著他,撑著眼睛,东一簇,西一簇的纷纷议论。」近评

而贤者有不知,其故何也?好恶乱其中,而利害夺其外也!昔者,山巨源见王衍曰:误天下苍生者,必此人也!郭汾阳见卢杞曰:此人得志。上一句
人事之推移,理势之相因,其疏阔而难知,变化而不可测者,孰与天地阴阳之事。
而贤者有不知,其故何也?好恶乱其中,而利害夺其外也!昔者,山巨源见王衍曰:误天下苍生者,必此人也!郭汾阳见卢杞曰:此人得志。下一句
吾子孙无遗类矣!自今而言之,其理固有可见者。
而贤者有不知,其故何也?好恶乱其中,而利害夺其外也!昔者,山巨源见王衍曰:误天下苍生者,必此人也!郭汾阳见卢杞曰:此人得志。全诗
而贤者有不知,其故何也?好恶乱其中,而利害夺其外也!昔者,山巨源见王衍曰:误天下苍生者,必此人也!郭汾阳见卢杞曰:此人得志。作者
苏洵

苏洵(1009年-1066年),字明允,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苏洵长于散文,尤擅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有《嘉祐集》传世。 ► 苏洵的诗

猜你喜欢

纵步不知远,夕阳犹未回。

喜欢 () 热度:0℃

王侯能笃信,必为天下贞。

喜欢 () 热度:0℃

不知积罪报,怨天神不恃。

喜欢 () 热度:0℃

但欲去影留身,不知身本同虚。

喜欢 () 热度:0℃

中原一孤石,地理不知年。

喜欢 () 热度:0℃

不知乃由阿母训,不杀贼归母须愠。

喜欢 () 热度:0℃

空中自迷惑,渠傍会不知。

喜欢 () 热度:0℃

一切如影如响,不知何恶何好。

喜欢 () 热度:0℃

坐卧不知元是道,只么忙忙受苦辛。

喜欢 () 热度:0℃

天下辽乱真可留,若得尽门斩贼头。

喜欢 () 热度:0℃
辨奸论赏析

  《辨奸论》旨在诋毁王安石,竭力反对“新党”,抛开其本旨,有二点与当今相类:  其一,作者谓王安石“口诵孔老之书,身履夷齐之行,收召好名之士、不得志之人,相与造作语言,私立名字,以为颜渊、孟轲复出,而阴贼险狠,与人异趣。是王衍、卢杞合而为一人也,其祸岂可胜言哉?”王安石是否如此,且不论。但阴贼险狠如王卢之合一,代有其人,今也不鲜,这是此论给予后人的启迪之一,须警惕而“辨”。否则,其祸轻则杀身,重则祸国殃民。  其二,作者提到一种“不近人情”的现象:“衣臣虏之衣,食犬彘之食,囚首丧面,而谈诗书,此岂其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