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苏轼石钟山记

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

喜欢 () 热度:0℃ 标签:
"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解释

诗句的写作背景

《石钟山记》是北宋文学家苏轼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游石钟山后所写的一篇考察性的游记。文章通过记叙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探究,强调要正确判断一件事物,必须要深入实际,认真调查。

诗句的注释

小童(xiǎo tóng ) : 1.幼童﹐小孩。2.亦作"小僮"。年幼的男仆。3.古代国君夫人的自称。4.古代国君居丧时自称。

不信(Bu Xin ) : 1.不相信。 2.不诚实;不信实。 3.犹言难道。

一二(Yi Er ) : 1.一两个。表示少数。 2.一一;逐一。 3.犹次第。 4.少许。 5.犹言一两手。指耍弄的手法。

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上一句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下一句
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全诗
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作者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 ► 苏轼的诗

猜你喜欢

春夜一二蚊蚋飞,久不见之尚可喜。

喜欢 () 热度:0℃

枯藤垂溪水已消,溪水溅溅石间乱。

喜欢 () 热度:0℃

樊文韩诗怪若是,径取一二传优伶。

喜欢 () 热度:0℃

惟余一二人,或位冠夔禼。

喜欢 () 热度:0℃

愿条一二事,臣职非妄率。

喜欢 () 热度:0℃

我昔曾有禽言诗,粗究一二啼嚎情。

喜欢 () 热度:0℃

岂无朋从俱,况此一二秀。

喜欢 () 热度:0℃

唯思泉石间,坐卧松风美。

喜欢 () 热度:0℃

朝乘铁獭上青山,最滑春苔乱石间。

喜欢 () 热度:0℃

看来不信是霜华,白日青天散晓霞。

喜欢 () 热度:0℃
石钟山记赏析

这篇文章通过记叙作者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探究,说明要认识事物的真相必须“目见耳闻”,切忌主观臆断的道理。一共三段。第一段提出石钟山得名由来的两种说法,以及对这两种说法的怀疑。可以分为三层。第一层,引《水经》上的话,交代石钟山的处所,紧扣题目,点出石钟山,引起下文。第二层,提出郦道元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说法,点明人们对此说法的怀疑态度,用钟磬置水中不能发声的情况对郦说质疑,说明“水石相搏”之说难以取信于人。正因为对郦说“人常疑之”,才引起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