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苏轼赤壁赋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喜欢 () 热度:0℃ 标签: 呜呜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解释

诗句的写作背景

北宋大文豪苏轼写过两篇《赤壁赋》,后人称之为《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都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名篇。苏轼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的1082年秋、冬,先后两次游览了黄州附近的赤壁,写下这两篇赋。这个时期,作者的思想是矛盾的:一方面,他对受到残酷打击感到愤懑、痛苦;另一方面,时时想从老庄佛学求得解脱。同时,在躬耕农事与田父野老的交往中,感到了温暖,增强了信心,也使他的思想更接近现实。他的前后赤壁赋正反映了这时的思想情感。

诗句的注释

呜呜(wū wū ) : 形容欢唱、呼叫的声音。《史记.卷八七.李斯传》:「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形容低沉、幽怨的声音。宋.苏轼〈赤壁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

不绝如缕(bù jué rú lǚ ) : 绝:断;缕:细线。多形容局面危急或声音、气息等低沉微弱、时断时续。

余音袅袅(yú yīn niǎo niǎo ) : 形容音乐悦耳动听,令人沉醉。

如泣如诉(rú qì rú sù ) : 好象在哭泣,又象在诉说。形容声音悲切。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上一句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下一句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全诗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作者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 ► 苏轼的诗

猜你喜欢

啄盐土,鸣呜呜。

喜欢 () 热度:0℃

坎坎击社鼓,呜呜缠蛮讴。

喜欢 () 热度:0℃

已罢向空书咄咄,尚能击缶和呜呜。

喜欢 () 热度:0℃

嘉禾九穗持上府,庙前女巫递歌舞,呜呜歌讴坎坎鼓,香烟成云神降语。

喜欢 () 热度:0℃

楼上呜呜角,桥边点点灯。

喜欢 () 热度:0℃

会稽城上角呜呜,日落烟村暝欲无。

喜欢 () 热度:0℃

击鼓坎坎,吹笙呜呜。

喜欢 () 热度:0℃

放怀歌呜呜,宁暇书咄咄?

喜欢 () 热度:0℃

生世岂能常役役,酣歌且复和呜呜。

喜欢 () 热度:0℃

抱璞空山下,呜呜日悲鸣。

喜欢 () 热度:0℃
赤壁赋赏析

第1段,写夜游赤壁的情景。作者“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投入大自然怀抱之中,尽情领略其间的清风、白露、高山、流水、月色、天光之美,兴之所至,信口吟诵《诗经·月出》首章“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把明月比喻成体态娇好的美人,期盼着她的冉冉升起。与《月出》诗相回应,“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并引出下文作者所自作的歌云:“望美人兮天一方”,情感、文气一贯。&ld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