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永最有名的十首诗
柳永的诗词作品(共164篇)
- 雨霖铃·寒蝉凄切
- 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
- 望海潮·东南形胜
-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 鹤冲天·黄金榜上
- 定风波·自春来
- 安公子·远岸收残雨
- 迷仙引·才过笄年
- 迎新春·嶰管变青律
- 少年游·长安古道马迟迟
- 忆帝京·薄衾小枕凉天气
- 昼夜乐·洞房记得初相遇
- 曲玉管·陇首云飞
- 戚氏·晚秋天
- 凤归云·向深秋
- 雪梅香·景萧索
- 斗百花·满搦宫腰纤细
- 甘草子·秋暮
- 二郎神·炎光谢
- 夜半乐·冻云黯淡天气
- 浪淘沙慢·梦觉透窗风一线
- 归朝欢·别岸扁舟三两只
- 蝶恋花·凤栖梧
- 玉女摇仙佩·佳人
- 鹧鸪天·吹破残烟入夜风
- 采莲令·月华收
- 满江红·暮雨初收
- 御街行·前时小饮春庭院
- 破阵乐·露花倒影
- 集贤宾·小楼深巷狂游遍
- 卜算子慢·江枫渐老
- 婆罗门令·昨宵里恁和衣睡
- 竹马子·登孤垒荒凉
- 击梧桐·香靥深深
- 木兰花慢·拆桐花烂漫
- 凤栖梧·帘内清歌帘外宴
- 秋夜月·当初聚散
- 双声子·晚天萧索
- 女冠子·淡烟飘薄
- 尾犯·夜雨滴空阶
- 凤衔杯·有美瑶卿能染翰
- 八六子·如花貌
- 夜半乐·艳阳天气
- 佳人醉·暮景萧萧雨霁
- 燕归梁·织锦裁篇写意深
- 木兰花慢·拆桐花烂熳
- 引驾行·红尘紫陌
- 西平乐·尽日凭高目
- 倾杯·离宴殷勤
- 驻马听·凤枕鸾帷
- 迷神引·红板桥头秋光暮
- 西施·自从回步百花桥
- 红窗迥·小园东
- 安公子·梦觉清宵半
- 长寿乐·繁红嫩翠
- 凤衔杯·追悔当初孤深愿
- 临江仙引·上国
- 斗百花·煦色韶光明媚
- 黄莺儿·园林晴昼春谁主
- 少年游(十之三·林钟商)
- 倾杯·冻水消痕
- 鹤冲天·闲窗漏永
- 锦堂春·坠髻慵梳
- 倾杯乐·禁漏花深
- 倾杯·金风淡荡
- 倾杯乐·皓月初圆
- 醉蓬莱·渐亭皋叶下
- 玉楼春·皇都今夕知何夕
- 如鱼水·帝里疏散
- 惜春郎·玉肌琼艳新妆饰
- 斗百花·飒飒霜飘鸳瓦
- 柳腰轻·英英妙舞腰肢软
- 早梅芳·海霞红
- 抛球乐·晓来天气浓淡
- 送征衣·过韶阳
- 望远行·绣帏睡起
- 金蕉叶·厌厌夜饮平阳第
- 少年游(十之四·林钟商)
- 柳初新·东郊向晓星杓亚
- 两同心·伫立东风
- 玉楼春·昭华夜醮连清曙
- 满庭芳·茉莉花
- 满朝欢·花隔铜壶
- 两同心(二之一·大石调)
- 少年游(十之八·林钟商)
- 小镇西(仙吕调)
- 临江仙引·画舸
- 西江月(中吕宫)
- 离别难(中吕调)
- 忆帝京
- 昼夜乐
- 双声子
- 定风波慢
- 少年游 其八
- 瑞鹧鸪
- 句
- 清平乐·繁华锦烂
- 如梦令
- 临江仙引
- 女冠子
史载,柳永作新乐府,为时人传诵;仁宗洞晓音律,早年亦颇好其词。但柳永好作艳词,仁宗即位后留意儒雅,对此颇为不满。及进士放榜时,仁宗就引用柳永词“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鹤冲天·黄金榜上》)说:“既然想要‘浅斟低唱’,何必在意虚名”,遂刻意划去柳永之名。
宋人严有翼亦载有此事,说有人向仁宗推荐柳永,仁宗回复“且去填词”,并说自此后柳永不得志,遂出入娼馆酒楼,自号“奉圣旨填词柳三变”。
眠花宿柳
柳永生在一个典型的奉儒守官之家,自小深受儒家思想的系统训练,养成功名用世之志,然而,他一旦出入“秦楼楚馆”,接触到“竞赌新声”,浪漫而放荡不羁的性格便显露出来,因此,青楼成了他常去之处。科举落第后,柳永沉溺烟花巷陌,都市的繁华、歌伎的多情,使柳永仿佛找到了真正的自由生活。
在宋代,歌伎以歌舞表演为生,其表演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她们的生活处境。演出效果取决于演技和所演唱的词,演技靠个人的勤奋练习,而词则靠词人填写。歌伎为了使自己的演唱吸引观众,往往主动向词人乞词,希望不断获得词人的新词作,使自己成为新作的演唱者,以给听众留下全新的印象,同时也希望通过词人在词中对自己的赞赏来提升名气。柳永落第后,频繁地与歌伎交往,教坊乐工和歌伎填词,供她们在酒肆歌楼里演唱,常常会得到她们的经济资助,柳永也因此可以流连于坊曲,不至于有太多的衣食之虞。歌伎是柳永词的演唱者和主要歌咏对象,存世柳词中涉及歌伎情感方面的约150首,歌伎激发了柳永的创作热情,满足了他的情感追求,促成了他的创作风格,也奠定了他的文学地位。
白衣卿相
柳永年轻时应试科举,屡屡落第;即暮年及第,又转官落魄,终官不过屯田员外郎。由于仕途坎坷、生活潦倒,柳永由追求功名转而厌倦官场,沉溺于旖旎繁华的都市生活,以毕生精力作词,并在词中以“白衣卿相”自诩。表面上看,柳永对功名利禄不无鄙视,但骨子里还是忘不了功名,希望走上一条通达于仕途的道路。柳永是矛盾的,他想做一个文人雅士,却永远摆脱不掉对俗世生活和情爱的眷恋和依赖;而醉里眠花柳的时候,他却又在时时挂念自己的功名。然而,仕途上的不幸,反倒使他的艺术天赋在词的创作领域得到充分的发挥。
据传,柳永晚年穷愁潦倒,死时一贫如洗,无亲人祭奠。歌伎念他的才学和痴情,凑钱替其安葬。每年清明节,又相约赴其坟地祭扫,并相沿成习,称之“吊柳七”或“吊柳会”,这种风俗一直持续到宋室南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