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戴名世与余生书

盖两人之言各有详有略,而亦不无大相悬殊者,传闻之间,必有讹焉。

喜欢 () 热度: 标签:
"盖两人之言各有详有略,而亦不无大相悬殊者,传闻之间,必有讹焉。"解释
这篇散文是作者为搜集南明史料,写给他的学生余湛的信,时间大约在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左右,当时戴名世正在浙江学使处为幕僚。
盖两人之言各有详有略,而亦不无大相悬殊者,传闻之间,必有讹焉。上一句
及是而余购得是书,取犁支所言考之,以证其同异。
盖两人之言各有详有略,而亦不无大相悬殊者,传闻之间,必有讹焉。下一句
然而学土考据颇为确核,而犁支又得于耳目之所睹记,二者将何取信哉?
盖两人之言各有详有略,而亦不无大相悬殊者,传闻之间,必有讹焉。全诗
盖两人之言各有详有略,而亦不无大相悬殊者,传闻之间,必有讹焉。作者
戴名世

戴名世,字田有,一字褐夫,号药身,别号忧庵,晚号栲栳,晚年号称南山先生。死后,讳其姓名而称之为“宋潜虚先生”。又称忧庵先生。江南桐城人。康熙四十八年己丑科榜眼。戴名世20岁授徒养亲,27岁所作时文为天下传诵。清康熙二十二年应试。二十六年,以贡生考补正蓝旗教习,授知县,因愤于“悠悠斯世,无可与语”,不就;漫游燕、赵、齐、 鲁、越之间。 康熙五十年,左都御史赵申乔据《南山集·致余生书》中引述南明抗清事迹,参戴名世 “倒置是非,语多狂悖”,“祈敕部严加议处,以为狂妄不敬之戒”——由是,《南山集》案发,被逮下狱。 ► 戴名世的诗

猜你喜欢

各有闻鸡感,正星垂平野,冰断寒河。

喜欢 () 热度:0℃

足下知犁支所在,能召之来与余面论其事,则不胜幸甚。

喜欢 () 热度:0℃

而身所与士大夫接甚少,士大夫亦无有以此为念者,又足迹未尝至四方,以故见闻颇寡,然而此志未尝不时时存也。

喜欢 () 热度:0℃

余员昔之志于明史,有深痛焉、辄好问当世事。

喜欢 () 热度:0℃

甚矣其难也!

喜欢 () 热度:0℃

而史官所指名以购者,其外颇更有潜德幽光,稗官碑志纪载出于史馆之所不及知者,皆不得以上,则亦无以成一代之全史。

喜欢 () 热度:0℃

前日翰林院购遗书于各州郡,书稍稍集,但自神宗晚节事涉边疆者,民间汰去不以上;

喜欢 () 热度:0℃

是则有明全盛之书且不得见其成,而又何况于夜郎、筇笮、昆明、洱海奔走流亡区区之轶事乎?

喜欢 () 热度:0℃

鄙人无状,窃有志焉,而书籍无从广购,又困于饥寒,衣食日不暇给,惧此事终已废弃。

喜欢 () 热度:0℃

世无子长、孟坚,不可聊且命笔。

喜欢 () 热度:0℃
与余生书赏析

  戴名世是位史学家,他很得了司马迁《史记》笔法中那种神气逸韵的影响,他的文章结构既严谨,而行文又富于变化,莫窥行止,意蕴深远,即使在书信中也一样。  这篇散文开篇先交代作书目的,是要余生约僧人犁支来核实桂王政权的一些史料,却以自己无缘相见说起。犁支原是永历帝时的宦官,曾与人言及在桂王身边时的一些见闻,作者立即载笔以往,却未得见面,只好请余生记录下这些回忆并寄给自己,以之与多方访求才购得的《滇黔纪闻》一书对照比较,发现有不少出入,于是才写了这封信。文字虽不多,却将有关过程写得层次迭转而又清晰如画。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