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慎中的诗词作品(共852篇)
- 凉州词二首其二
- 卖花声 诸公过赏芙蓉即席劝饮
- 侠客行四首其四
- 壮游篇赠庄君采捧郊诏入蜀
- 天界寺后山独游
- 由大林寺寻讲经台,循香炉峰侧下山
- 访空同先生故宅
- 金山杂诗八首其七
- 晚行赵家围
- 哭薛西原二首其一
- 承西亭惠梅爱其香色赋诗
- 游清源山同洪芳洲二首其一
- 江千春评事使南昌予适以事行部丰城走笔寄赠江雅善鼓琴因以琴为赋
- 予行部丰城建安李君时言往提督滇南道出兹邑相见甚欢君出高文见示稍为论订遂及性术之辨最多往返
- 寄大梁高大
- 送康盘峰广西参议
- 夏日忆泮池芙蓉柬唐慱士
- 谢人惠木芙蓉栽
- 兵会馆赴静泉公招陪南衡涵泉二公夜宴二首其一
- 兵会馆赴静泉公招陪南衡涵泉二公夜宴二首其二
- 过黄后溪江楼十首其四
- 过黄后溪江楼十首其九
- 春日同李司业愚谷刘刑部范东宴陈太仆石亭马通政西玄于顾中丞东桥之瞻辰堂兼送蒋南冷太仆渡江
- 伯氏曾渐溪先生奉使册靖江王敬上四十四韵
- 满庭芳 咏小院芙蓉
- 凉州词二首其一
- 巫山高
- 采莲曲四首其二
- 西江月 咏芙蓉四首其二月中芙蓉
- 西江月 咏芙蓉四首其三雾中芙蓉
- 侠客行四首其一
- 侠客行四首其二
- 侠客行四首其三
- 入塞曲六首其一
- 送李邑博望山先生
- 放歌行送将乐张丞
- 题水心漫湖图
- 念奴娇 江州访王行人精舍
- 洞庭春色 秋后苦热
- 烛影摇红 江州公署夜月作
- 满江红 夏日书斋小睡作
- 沁园春 首夏省耕
- 点绛唇 光泽道中憩古寺作
- 点绛唇 再赋
- 点绛唇 堠亭举火
- 齐天乐 送陈武举
- 破阵子 观竞渡作
- 满江红 春日雨中登楼作满江红 见落花作
- 满江红 春日雨中登楼作满江红 黄东石辞山西大参赋此勉其出
- 满江红 春日雨中登楼作满江红 黄东石大参辞官治园赋此嘲之
- 满江红 春日雨中登楼作水调歌头 春日病中
- 满江红 春日雨中登楼作水调歌头 夏日病起行园
- 满江红 春日雨中登楼作水调歌头 夏日课童治园
- 蓦山溪 夜月移饮桥上
- 临江仙 饮罢归来得病自嘲
- 水龙吟
- 念奴娇 夏日过翠轩避暑作
- 减字木兰花 病中闻温古榕有疾作此奉讯其一
- 减字木兰花 病中闻温古榕有疾作此奉讯其二
- 踏莎行有自东湖折得荷花一枝来者以小瓶贮置书室终日坐对爱而赋之
- 踏莎行
- 临江仙 夜来秉烛观一枝莲赋
- 浪淘沙 瓶中一枝莲谢惜而赋之
- 蝶恋花 又赋瓶中一枝莲谢
- 入塞曲六首其二
- 入塞曲六首其三
- 入塞曲六首其四
- 入塞曲六首其五
- 入塞曲六首其六
- 乌夜啼
- 明妃曲二首其一
- 明妃曲二首其二
- 青楼曲
- 秋夜曲二首其一
- 秋夜曲二首其二
- 采莲曲四首其一
- 西江月 咏芙蓉四首其四霜中芙蓉
- 好事近 贺曾渐溪得孙
- 归朝欢 月夜怀丘集斋
- 西江月 咏芙蓉四首其一雨中芙蓉
- 少年行四首其一
- 少年行四首其二
- 少年行四首其三
- 少年行四首其四
- 古意二首其一
- 古意二首其二
- 饮中醉歌题赠李东甲
- 出塞曲五首其五
- 陇头水二首其一
- 出塞曲五首其四
- 题便面小景
- 病中同年江于春见访喜而有感
- 从军行六首其二
- 结客少年场行二首其一
- 将至东昌寄寇太守未庵兼柬包蒙泉节推
- 藏书万卷楼歌为维扬葛子东赋
- 题王给事南庄乃翁诗卷
- 秋夜篇
- 访吴泉宾先生山居失路
- 郊游道中风寒甚
- 江州陈兵宪公招饮演武台军中奏乐作横吹曲举坐闻之莫不心壮予本懦夫激而为诗
- 赠丘集斋侍御督南畿学
- 灵雪篇上湛甘泉费钟石二公时久无雪礼部祈雪雪降
- 古从军行送陈中丞出塞
- 饶州阅武赠屠兵备
- 题北坞精舍寄赠蔡克铭先生
- 送徐山人还贵溪兼柬江午坡先生
- 听琴篇
- 送吴文选纯叔归养乃父阁老白楼公
- 德兴县公署
- 送谈十山公广东左辖
- 贵溪赠江贞斋学士
- 题画四首其三
- 春阴长句次李司封古冲韵
- 赠翁仁夫司
- 题陈栋堂诗卷
- 宿灵源禅院
- 宿东林寺雨
- 章江校士六月十七夜月有作因示诸属其一
- 潞河客舍别蔡刑部道卿
- 良时嘉宴会 赋公宴也
- 闻移官报至示舍弟道原
- 仙都观
- 秋祀先师恭述二首其一
- 再至魏县而魏尹未还赋此奉寄兼以为谢
- 高美亭怀徐少湖
- 演乐 恭命也
- 刘函山招游大明湖
- 章江校士六月十七夜月有作因示诸属其二
- 游麻姑山
- 送刘方伯入觐
- 上已日游大慧寺后山二首其一
- 侯民部静溪招游甘棠湖陪宪使管复斋诸公
- 赠潘朴溪督学闽州
- 赠翁仁夫司
- 送林退斋中丞巡抚湖广时方有征苗之役张净峰公往为总督故末及之
- 送王在庵之江西
- 宿东林夜月
- 送梁宅之葬
- 寄寿华补庵十韵
- 始至留都户部作
- 功德寺
- 郊工 颂成也其一
- 登金山口绝顶二首其二
- 题鉴湖
- 游西山二首其二
- 宿上清道院
- 秋祀先师恭述二首其二
- 行魏县境中闻县尹魏君为政之善魏君适以事他出不及相见作此贻之
- 题泮东书屋赠万治斋中丞
王慎中幼年时期
明正德四年九月二十七日(1509年10月10日),王慎中出生于晋江安平镇(今安海镇)。父王元纪,母李氏,生有5子,慎中排行第二,又称王仲子。幼聪颖,4岁能诵诗,教以对语,应答如流。11岁拜陈让为师,14岁时就学于理学家易时中。易时中是泉州理学名师蔡清的高徒,在文坛上很有名气。他选授学生要求甚为严格,但对慎中却非常赏识器重。当慎中贽见行拜师礼时,易时中避席而起,连称“不当在吾弟子之列也!”
王慎中嘉靖才子
嘉靖四年(1525),乡试中举,嘉靖五年(1526),18岁中进士,是年,回乡完婚。次年假满回京,授任户部主事,监兑通州。在任革除宿弊,堵塞侵耗。王慎中体察漕运士卒民夫的疾苦,特加优抚周恤,粮食在转运中霉烂,从不责怪运卒,及时处理分与军士,因而得到人们的拥戴,称赞他办事“廉仁练达”。
嘉靖八年(1529),改礼部祠祭司。世宗建四郊举行郊祀,王慎中制大祀诗八章,文声大振。在此期间,慎中与唐顺之、陈束、李开先、赵时春、任瀚、熊过等名士切磋文章,学业大进。因文风相近,文学主张一致,自成一派,有“嘉靖八才子”之称。
嘉靖十年(1531),王慎中出任广东主考官,在主持乡试中,他所作的卷面评语,准确精练 ,文辞雅丽,人争传诵。他亲自拔取的榜首解元林大钦,第二年会试,又蝉联高中头名状元,由此,博得“慧眼识英才”的美誉。
嘉靖十二年(1533),转主客司员外。时朝廷拟选拔各部员外郎入翰林充馆职。当时的内阁大学士张孚敬想借此笼络他,并给他作过暗示。然而,秉性狷介傲慢的王慎中却不肯前往拜谒,并声言“吾宁失馆职,不敢失身”。馆职虽然落选,而名声益著。不久,改调吏部验封司,旋晋郎中。不久因事贬谪为常州通判。
王慎中勤于职守
在常州通判任上,他仍然勤于职守,整饬吏治。江苏巡抚郭宗臬,对王慎中的才学非常赏识,刚好江阴县出缺,就委派他去署理江阴。江阴任满,慎中又先后迁升南京户部主事和礼部员外郎。这些都是冷清闲散的衙门,使他更有充裕的时间钻研学问。在南京,他与王龙溪等文人学士研究著名理学家王阳明的学说。并从原来“文必秦汉”的尚古观念中解脱出来,趋向于唐宋文风,推崇北宋文学家曾巩、欧阳修等诸家学说。
嘉靖十五年(1536),王慎中出任山东提学佥事。任内致力端正学风,革除陋习,制定新的规章条例。如原来规定,读书人谒见教官、学政要按等级行屈膝拜参的大礼。慎中对这种卑躬奉迎的风气很是反感,便另行规定,生员进谒只行常礼,免去一切繁文缛节。同时,重视人才的发掘、培养与提拔,如驰名文坛的“后七子”李攀龙、解元殷士詹,都是由他一手提拔出来的。
王慎中仕途
不久,升江西参政。江西是著名学者王阳明讲学的地方。地方父老还能记述王阳明讲学活动的旧事。王慎中追寻王氏的旧迹,经常往来于白鹿洞、鹅湖之间,与欧阳南野、邹守益、罗念庵、聂双江等学士交游讲学,阐发经学新义。
后又迁河南参政。当时河南正闹饥荒,饿殍遍野。慎中协同放赈大臣户部侍郎王杲开仓发粟,赈救饥民。王杲见慎中办事干练,深得民心,上疏朝廷建议起擢重用。想不到题奏拔升的表章未见批复,却突然传来慎中被撤职罢官的通知,消息一传开,朝野哗然,都认为这是不可思议的怪事。原来慎中一向清心鲠直,不屑于奉迎上司,阿附权贵,早年在礼部供职时,得罪上司夏言。此时夏言为首辅阁臣,执掌朝纲,一发现奏请拔升慎中的表章,更加嫉恨,于是不仅压下表章不报,反寻借口参了一本,硬是罢了王慎中的官。
王慎中从嘉靖五年踏入仕途,到嘉靖二十年被罢黜,前后在宦海中浮沉15年,报罢时才33岁。人们都为他盛年被罢官感到惋惜。然而他自己却毫不介意,飘然甩手离开官场,遨游于淇水、太行、王屋、苏门、百泉、武当、衡山名山大川之间,悠然自得。
王慎中晚年居家专事古文著作。当地士子常来请教,“门墙几不能容”。嘉靖三十八年七月十七日(1559年8月19日)在安平家中病逝,年仅51岁,墓在南安三十四都竹洋乡。
慎中弟王惟中,嘉靖二十年进士,官太仆寺少卿。侄王同休,万历十四年(1580)进士,光禄寺少卿。从弟王徽猷,嘉靖三十八年进士,岳州同知、江西佥事。从侄王同赞,嘉靖四十一年进士,杭州知府,后升户部主事。人称为璐霞王家“一门五进士”。王家故宅在安海镇璐霞巷(沟),遗址即今培基小学右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