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辙最有名的十首诗
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苏辙
六国论 苏辙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死亡。
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秦之所以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
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
韩、魏塞秦之冲,而弊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
昔者范睢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
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
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偏受其祸。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
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
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
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
那吒 苏辙
次韵和子瞻归去来辞并引 苏辙
苏辙的诗词作品(共442篇)
- 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 六国论
- 怀渑池寄子瞻兄
-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
- 渔家傲·和门人祝寿
- 那吒
- 调啸词(效韦苏州·二之一)
- 逍遥堂会宿二首
- 种兰
- 次韵和子瞻归去来辞并引
- 闻子瞻重游南山
- 游西湖
- 水调歌头·离别一何久
- 舟次磁湖以风浪留二日不得进子瞻以诗见寄作
- 省事
- 小雪
- 南斋竹三绝
- 和子瞻次韵陶渊明停云诗
- 送鲁有开中大知洺州次子瞻韵
- 游景仁东园
- 次韵子瞻闻不赴商幕三首
- 次韵子瞻南溪微雪
- 和文与可洋州园亭三十咏 无言亭
- 和文与可洋州园亭三十咏 菡萏轩
- 追和张公安道赠别绝句
- 和子瞻次韵陶渊明停云诗 其二
- 次韵子瞻和渊明饮酒二十首 其八
- 读旧诗
- 次韵子瞻吴中田妇叹
- 见儿侄唱酬次韵五首
- 次韵子瞻和陶公止酒
- 句
- 立秋後
- 初闻得校书郎示同官三绝
- 曾子固舍人挽词
- 复次烟字韵答黄大临庭坚见寄二首
- 问蔡肇求李公麟画观音德云
- 欧阳文忠公夫人挽词二首
- 和文与可洋州园亭三十咏 竹坞
- 和文与可洋州园亭三十咏 蓼屿
- 和文与可洋州园亭三十咏 横桥
- 送排保甲陈祐甫
- 王诜都尉宝绘堂词
- 黄州陪子瞻游武昌西山
- 劝赠李朝散
- 竞渡
- 高邮别秦观三首
- 和文与可洋州园亭三十咏 筼筜谷
- 和文与可洋州园亭三十咏 寒芦港
- 和文与可洋州园亭三十咏 金橙迳
- 春日耕者
- 次韵子瞻赋雪二首
- 和文与可洋州园亭三十咏 望云楼
- 次韵子瞻游孤山访惠勤惠思
- 同陈述古舍人观芍药
- 次韵子瞻见寄
- 赋黄鹤楼赠李公择
- 次韵任遵圣见寄
- 竹枝歌
- 读史
- 郭纶
- 初发嘉州
- 石鼻城
- 辛丑除日寄子瞻
- 郿坞
- 东湖
- 次韵子瞻杜介供奉送鱼
- 次韵子瞻招王蘧朝请晚饮
- 寒雨
- 和子瞻蜜酒歌
- 次韵秦观梅花
- 周昉画美人歌
- 和子瞻和陶渊明杂诗十一首
- 泛潩水
- 次韵仇池冬至日见寄
- 奉同子瞻荔支叹
- 水调歌头 徐州中秋
- 子瞻和陶公读山海经诗欲同作而未成梦中得数
- 子瞻赠岭上老人次韵代老人答
- 早睡
- 中秋无月同诸子二首
- 读乐天集戏作五绝 其二
- 闰九月重九与父老小饮四绝 其三
- 熙宁壬子八月于洛阳妙觉寺考试举人及还道出嵩少之间至许昌共得大小诗二十六首 登嵩山十首 其一 石径
- 熙宁壬子八月于洛阳妙觉寺考试举人及还道出嵩少之间至许昌共得大小诗二十六首 其九 吴道子画四真君
- 答文与可以六言诗相示因道济南事作十首 其四
- 迟往泉店杀麦
- 送刘长清敏
- 太白山祈雨诗 其二
- 东西京二绝 其二
- 奉使契丹二十八首 其二
- 见儿侄唱酬次韵五首 其五
- 留题石经院三首 其一
- 子瞻与李公麟宣德共画翠石古木老僧谓之憩寂图题其后
- 再和十首 其六
- 送转运判官李公恕还朝
- 次韵子瞻广陵会三同舍各以其字为韵 孙巨源
- 和文与可洋州园亭三十咏 其三十 北园
- 太白山祈雨诗 其五
- 同子瞻泛汴泗得渔酒二咏 其二
宋仁宗宝元二年二月二十日(1039年3月18日)出生,仁宗嘉祐二年(1057)与苏轼一起中进士。不久因母丧,返里服孝。嘉祐六年(1061),又与苏轼同中制举科。当时因“奏乞养亲”,未任官职,此后曾任大名府推官。
熙宁五年(1072),出任河南推官。元丰八年(1085),旧党当政,被召回,任秘书省校书郎、右司谏,进为起居郎,迁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直至崇宁三年(1104)在颍川定居,过田园隐居生活,自号“颍滨遗老”,以读书著述、默坐参禅为事。卒于1112年十月三日(10月25日),死后追复端明殿学士,谥文定。
人物主要活动年谱:
嘉祐六年(1057)与苏轼一起中进士。不久因母丧,返里服孝。嘉佑六年,又与苏轼同中制举科。当时因“奏乞养亲”,未任官职,此后曾任大名府推官。
熙宁三年(1070)上书神宗,力陈法不可变,又致书王安石,激烈指责新法。
熙宁五年(1072),出任河南推官。会张方平知陈州,辟为教授。
元丰二年(1079),其兄苏轼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被捕入狱。他上书请求以自己的官职为兄赎罪,不准,牵连被贬,监筠州盐酒税。
哲宗元祐四年(1089)权吏部尚书,出使契丹。还朝后任御史中丞。
元祐六年拜尚书右丞,进门下侍郎,执掌朝政。
元祐八年(1093),哲宗亲政,新法派重新得势。
绍圣元年(1094),他上书反对时政,被贬官,出知汝州,贬谪筠州,责授化州别驾、雷州安置,后又贬循州等地。
崇宁三年(1104),苏辙在颍川定居,过田园隐逸生活,筑室曰“遗老斋”,自号“颍滨遗老”,以读书著述、默坐参禅为事。死后追复端明殿学士,谥文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