芄兰全诗
喜欢 () 热度:
芄兰诗意

  有关此诗背景的说法很多,一谓刺诗,汉《毛诗序》说:“《芄兰》,刺惠公也,骄而无礼,大夫刺之。”元刘玉汝《诗缵绪》说:“愚意卫人之赋此,毋亦叹卫国小学之教不讲欤?”明丰坊《诗说》说:“刺霍叔也,以童僭成人之服,比其不度德量力,而助武庚作乱。”明季本《诗说解颐》说:“世俗父兄不能教童子习幼仪,而躐等(超越级别)以骛高远也,故诗人作诗以刺之。”今人高亨等则以为是刺童子早婚,高亨《诗经今注》说:“周代统治阶级有男子早婚的习惯。这是一个成年的女子嫁给一个约十二三岁的儿童,因作此诗表示不满。”程俊英《诗经注析》则认为“这是一首讽刺贵族少年的诗”。一谓美卫惠公,近人徐绍桢《学寿堂诗说》说:“当是惠公初即位,以童子而佩成人之觽,行国君之礼,其大夫作诗美之,欲勉其进德耳。”一谓恋歌,今人朱东润《诗三百篇探故》说:“以次章‘能不我甲(狎)’之句推之,疑为女子戏所欢之词。”

芄兰翻译

芄兰枝上结尖夹,小小童子佩角锥。虽然你已佩角锥,但不解我情旖旎。走起路来慢悠悠,摇摇摆摆大带垂。
芄兰枝上叶弯弯,小小童子佩戴韘。虽然你已佩戴韘,但不跟得来亲近。走起路来慢悠悠,摇摇摆摆大带垂。

芄兰注释
1.芄(wán)兰:兰草名,一名萝藦,亦名女青,蔓生,断之有白汁,嫩者可食,荚实倒垂如锥形。
2.支:借作“枝”。
3.觿(xī):用兽骨制成的解结用具,形同锥,似羊角,也可为装饰品。本为成人佩饰。童子佩戴,是成人的象征。
4.能:乃,于是。一说“宁”“岂”。知:智,一说“接”。
5.容、遂:舒缓悠闲之貌。一说容为佩刀,遂为佩玉。
6.悸:本为心动,这里形容带下垂、摆动貌。
7.韘(shè):用玉或象骨制的钩弦用具,著于右手拇指,射箭时用于钩弦拉弓,即扳指。
8.甲(xiá):借作“狎”,戏,亲昵。一说长也。
芄兰赏析

诗中写一个少年带上成人带的东西,故意大模大样的装正经,不理睬自己的女友,惹得女友心里交织着爱恨。
诗分二章。第一章开头。“芄兰之支,童子佩��”两句既是起兴,又是比喻。作者以芄兰之枝的柔嫩细小比喻女子所爱少年的年轻。年轻而佩戴成人所佩的角锥,以说明他大模大样,装腔作势。从而对男方流露出怨恨之情。次两句“虽则佩��,能不我知”,是上两句的延伸,明确吐露出怨恨。末两句“容兮遂兮,垂带悸兮”,写男子安闲自在,衣带飘洒,显出若无其事的样子。仍饱含着多情女子的怨恨。应当看到,这种怨恨之深,正是爱恋之切的表现。
第二章所写内容,与第一章基本相同,表现手法也相似,只是在重章中更换了几个字。
一、 二两章, 虽只是 “芄兰之枝”与 “芄兰之叶”、 “童子佩��”与“童子佩”、“不我知”与“不我甲”之差,但对抒发怨恨之情来说,却是一个深化,由此可想见诗中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一片痴情。
全诗通过女子的口吻述说对所爱的男子狂热的爱恋,而男子却装模作样,满不在乎,无动于衷,从而引起了女子的怨恨。诗中的男子或许不爱她,而只是女方出自多情的单相思,或者男方爱她,出于戏谑挑逗,也未可知。总之能看出女子的痴情和男子的冷漠。
诗人不写具体事件和过程,只是透过男子的佩戴的叙写和雍容自得的表现,看出他故作老成,无动于衷。而对女子自身的叙写,又只是通过“不我知”、“不我甲”的述说,抒发了怨恨之情。含蓄蕴藉,给读者留下了驰骋想象的空间。
猜你喜欢

屈原《卜居

喜欢 () 热度:84℃

屈原《远游

喜欢 () 热度:25℃

屈原《九章·悲回风

喜欢 () 热度:78℃

屈原《九章·惜往日

喜欢 () 热度:17℃

屈原《九章·思美人

喜欢 () 热度:19℃

屈原《九章·怀沙

喜欢 () 热度:14℃

屈原《九章·抽思

喜欢 () 热度:16℃

屈原《九章·哀郢

喜欢 () 热度:25℃

屈原《九章·涉江

喜欢 () 热度:26℃

屈原《九章·惜诵

喜欢 () 热度:27℃
作者:佚名简介
佚名

佚名不是没有姓名的人,而是作者没有署名,或是由于时间久远等原因作者的真实姓名查无根据,或者根本就无法知道作者是谁。也有的是由于... [佚名的诗]

芄字开头的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