式微全诗
喜欢 () 热度:
式微诗意

  周代由文、武奠基,成、康繁盛,史称刑措不用者四十年,这时可称为周代的黄金时期。昭、穆以后,国势渐衰。后来,厉王被逐,幽王被杀,平王东迁,进入春秋时期。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兼并,夷狄交侵,社会处于动荡不安之中。相传中国周代设有采诗之官,每年春天,摇着木铎深入民间收集民间歌谣,把能够反映人民欢乐疾苦的作品,整理后交给太师(负责音乐之官)谱曲,演唱给天子听,作为施政的参考。反映周初至春秋中叶社会生活面貌的《诗经》,就整体而言,正是这五百年间中国社会生活面貌的形象反映,其中有先祖创业的颂歌,祭祀神鬼的乐章;也有贵族之间的宴饮交往,劳逸不均的怨愤;更有反映劳动、打猎、以及大量恋爱、婚姻、社会习俗方面的动人篇章。这首《式微》即是深刻的反应了社会现实的诗歌。

式微翻译

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露水中!
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泥浆中!

式微注释
⑴式:作语助词。微:(日光)衰微,黄昏或曰天黑。
⑵微:非。微君:要不是君主。
⑶中露:露中。倒文以协韵。
⑷躬:身体。
式微赏析

这首诗出自妇人之口。她的丈夫为统治阶级服劳役,到天黑了还不见回来,于是对繁重的劳役产生了怨恨之情。
诗分二章,每章五句,以述其事,抒其情。
诗的大意是说: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来?要不是为统治者做事,为啥能在风露之中熬煎?要不是为统治者养体安身,为啥能在泥水之中受难?
按照人们正常的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活规律,丈夫出外服役劳动,劳动了一天,天色已晚,该是回家了,可是他却没有回来。也许妇人把饭早已做好在等待着他,也许多次倚门张望期盼他回转,然而却不见踪影,于是发出了 “胡不归”之问。“胡不归”,似乎有点明知故问。她未尝不知道丈夫在外服役,受人驱使,身不由已,不像在家里干活那样,早晚应时,随心所欲。可是她却偏偏要发“胡不归”之问,这一则说明妇人对丈夫的关切,期盼他早点归来,对统治者无止境的劳役产生怨恨;二则给读者留下悬念,引起深思。然而在此尚不曾明说“胡不归”的具体原因,继“胡不归”之问后,才把谜底揭开: “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这一方面说明民夫有家不能归是为了给统治者服役,是由于他们骄奢淫逸、穷侈极欲的生活享受才造成的,从而揭示了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统治者的物质享受是建筑在民夫血泪基础之上的。另一方面从民夫整天在风餐露宿之中,浸泡在泥水之中服役,又说明服役的艰辛,剥削的残酷,这进而揭示了统治者奴役民夫的冷酷无情,残忍已极。
诗中前后两问,前问尚属表述现象,后问则是揭露本质。如果说前问暗隐着期盼和怨恨的话,那么后问则是公然揭露和控诉。前后两问由泛泛一般,到具体深入,起着紧密相连,而又逐层递进的作用,从而深刻地反映了在统治阶级无止境的劳役驱使和压榨下,劳动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悲惨处境。真乃如泣如诉的血泪文字,发人联想,感人至深。
这首仅三十字的短诗,开篇即以“式微”入诗,而且四次重出,在描绘阴暗自然环境的同时,与“胡不归”紧密连结在一起,既显得自然天成,又暗寓着思妇一言难尽的惆怅和怨恨,以景入情,情景交融。
这是一首杂言叙事诗,每章句式相同,均用二、二、三、四、五言,长短错落,不拘一格,音韵铿锵,读起来琅琅上口,便于淋漓尽致地叙事抒情。
猜你喜欢

屈原《卜居

喜欢 () 热度:84℃

屈原《远游

喜欢 () 热度:25℃

屈原《九章·悲回风

喜欢 () 热度:78℃

屈原《九章·惜往日

喜欢 () 热度:17℃

屈原《九章·思美人

喜欢 () 热度:19℃

屈原《九章·怀沙

喜欢 () 热度:14℃

屈原《九章·抽思

喜欢 () 热度:16℃

屈原《九章·哀郢

喜欢 () 热度:25℃

屈原《九章·涉江

喜欢 () 热度:26℃

屈原《九章·惜诵

喜欢 () 热度:27℃
作者:佚名简介
佚名

佚名不是没有姓名的人,而是作者没有署名,或是由于时间久远等原因作者的真实姓名查无根据,或者根本就无法知道作者是谁。也有的是由于... [佚名的诗]

式字开头的古诗词